红土育新治:青春足迹丈量闽西平安综治之路 ——福州大学法学院社会实践队“三下乡”专题纪实

[ 发布时间]: 2025-07-15 [ 来源]: [ 阅读次数]:

七月闽西,红土如炽。2025年7月7日至11日,福州大学法学院“筑法治高地,护廉洁清风,守平安福地”实践队深入龙岩革命老区,过实地走访与专题,探寻红色基因与现代治理的融合之道,绘就一幅“校地联动、古今贯通、法治护航”的平安综治实践图景。

探源红色法治:铸牢平安综治的精神基石

清晨,古田会议旧址笼罩在晨曦的薄雾中,“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字熠熠生辉。实践队员肃立仰望,在厚重静谧中体会中国共产党早期法治探索的坚定初心。步入共和国红色法源展馆,土地革命时期的《婚姻法》《劳动法》原稿纸张泛黄,雨痕渗墨,见证了苏区人民权益的觉醒与法治保障。“这些文献承载的不仅是程序正义,更是‘马灯下的审判’所彰显的为民情怀。”法学院党委书记阙璧君动情感叹。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古田会议旧址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共和国红色法源展览馆

在才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前,斑驳墙体上依稀可见当年的标语,毛泽东同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箴言,化作当代基层干部的工作信条。“平安综治的密码,正蕴藏于这份深入群众、实事求是的红色基因之中。” 一位队员在研学笔记中写道。


观察基层治理:激活平安网络的每个小格

在古田镇司法所,一张“37个网格全覆盖”的责任图映入眼帘。网格员化身“移动哨兵”,实时采集民情、排查隐患,年处理事件超千件。在上杭法院,“村居法官” 制度让司法重心下沉,2024年诉前调解成功率突破85%,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在县综治中心,智能化调解室正在高效运作,促进矛盾纠纷的快速调解。在中都镇,生态治理与法律引导并行,推动“法治+村规”双轨制解决农业方面的法律监管等难题。

图为讲解员介绍上杭县综治中心互联网无人律所


校地合作共建:编织平安建设的合力纽带

在“校-政-地”三方座谈会上,福建省委政法委、龙岩市委政法委与实践队师生共议平安综治协同路径。陈忠巡视员强调了“深耕基层实践,严守纪律,知行合一”的实践导向;郑奕玲副书记分享了“数字法治”在龙岩的本地经验。福州大学大学生法治宣讲团则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福建”为主题,展示了福建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各个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图为开展“校-政-地”共建座谈会

“法治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服务群众的实践路径。” 这场座谈会开得热火朝天,实践队员围绕调研所见、理论所学与政法干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福州大学大学生法治宣讲团党支部成员在会上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青年中落地生根。


青春书写答卷:让法治星火照亮治理新征程

当实践队在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凝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展陈,红色法治的脉络已内化为行动自觉:在瓦子街上,“奶奶,这卡上的口诀要记牢:‘陌生来电别轻信,转账之前问儿女’。”300+张“银龄守护卡”递到老人手中,是普法的爆款宣传;于档案馆前,数字化项目让苏区法治文献“活起来”,为当代治理提供历史镜鉴;面对企业,检察护企“不是护短,而是护航”的理念,刷新了学子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认知。  

图为实践队员在普法

“红土地上的治理智慧,教会我们平安不是口号,而是网格员风雨无阻的脚步、是法官田间地头的调解、是检察官护航企业的担当。”实践队队员在讨论会上动情分享。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最终凝练成实践队的共识:以红色法治根脉铸魂,以基层创新实践赋能,方能织就更牢固、更温暖的平安之网。

七天的闽西行,是一场青春对话历史、法治走进基层的深度实践。当青年学子带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誓言离开红土地,平安综治的星火,已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点燃新的火种——这火种,终将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