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植习近平法治思想,探寻红色法治根脉与基层治理融合新路径,2025年7月7日至11日,福州大学法学院“筑法治高地,护廉洁清风,守平安福地”暑期社会实践队赴龙岩市上杭县,开展为期五天的调研。实践队深入法庭、检察院、乡村和纪念馆,通过座谈研讨、实地考察、普法宣讲等形式,绘制出一幅法治护航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溯红源:在共和国法治摇篮中叩问初心
实践队首先抵达法治精神发轫之地——古田会议旧址,队员们在晨曦中瞻仰毛泽东雕像,重温“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感悟党的自我革命传统对当代法治建设的镜鉴意义。在共和国红色法源展览馆内,土地革命时期的《婚姻法》《土地法》手稿、苏维埃法庭审判记录等珍贵文献,无声诉说着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公平正义的制度化探索。“这些诞生于烽火中的法律实践,正是‘司法为民’初心的最原始注脚!”法学院党委书记阙璧君在展柜前向队员们动情讲述。

图为实践队参观共和国红色法源展馆
在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标语熠熠生辉。队员们透过毛泽东同志深入农户的调研笔记,体悟群众路线对基层治理的永恒价值。当了解到才溪走出30位开国将领的传奇时,队员赖以弘感慨道:“‘九军十八师’的荣光背后,是苏区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的清廉作风,这与当下‘法治护航发展’的理念一脉相承!”

图为实践队参观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
访基层:解构乡村振兴的法治密码
“如何以法治破解发展难题?”实践队在中都镇找到了鲜活样本。座谈会上,分管环保工作的邱挺主任直言痛点:“非标准化养殖场因缺乏排污标准成为监管盲区,亟需法律补位。”这引发队员们对立法精细化的思考。在古田镇,一套“网格化治理+多元解纷”组合拳令队员们耳目一新:全镇划分为86个网格,网格员化身“移动探头”;司法所、法庭、派出所联动建立“一站式”调解平台,纠纷化解率逐年上升。

图为实践队与古田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
“司法力量如何精准沉入村居?”在上杭法院,立案庭庭长黄蔚艳以“一村(居)一法官”机制作答。法官定期驻村提供法律咨询,将矛盾化解在诉前。而在县综治中心,智能化调解室正实时连线偏远村落。“数字赋能让群众‘足不出户解纷争’,这是法治现代化的生动实践!”队员在体验平台后由衷赞叹。
探新路:以法治创新激活治理效能
面对企业法治需求,上杭检察院交出“检察护企”答卷。第二检察部主任袁晓帆分享案例:某小微企业因合同纠纷濒临破产,检察官主动协调促成和解,并帮助企业完善风控体系。“护企不是‘护短’,而是以合规监管促健康发展!”副检察长林伟红强调。
普法宣传同样需要精准创新。在瓦子街普法现场,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成员现场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同学们针对不同群体定制“法治套餐”:为老人发放印有反诈热线的“银龄守护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保健品骗局;面向青少年,结合情景模拟解读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引导群众“有问题,找综治中心!”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瓦子街普法
育新人:红色基因熔铸法治信仰
此次实践亦是青年法治人才的锻造之旅。在上杭县综治中心“校-政-地”座谈会上,队员们围绕“数字法治赋能乡村振兴”展开激辩;于闽西历史博物馆,中央苏区“二十年红旗不倒”的精神丰碑,坚定了学子们扎根基层的信念。“苏区干部在煤油灯下起草法律,今天我们更需以技术赋能法治!”在档案馆数字转化中心,队员们目睹纸质档案秒变电子数据后深受启发。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档案馆体验数字转化
五天实践步履深沉,收获厚重。法学院副院长李辞表示:“这些成果将转化为咨政建议与学术成果,让基层智慧反哺法治高地建设。”
从古田会议旧址的晨曦,到瓦子街普法现场的灯火,实践队员们以脚步丈量法治中国的基层脉络。当红色基因融入法治实践,当青年智慧邂逅乡土中国,一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福州大学法学院将持续深化“校-政-地”协同,让法治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注入不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