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法学名家讲坛|彭学龙:知识产权建构与赋权的两种范式

[ 发布时间]: 2025-10-28 [ 来源]: [ 阅读次数]:

2025年10月15日,东南法学名家讲坛之“知识产权建构与赋权的两种范式”专题讲座在福州大学法学楼232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坛特别邀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文澜学者特聘教授,知识产权法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导师组组长,《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主编彭学龙担任主讲嘉宾,福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贾丽萍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福州大学法学院林威副教授、福建理工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叶文庆教授担任与谈人,我院部分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7D4E5

讲座伊始,贾丽萍副院长代表福州大学法学院对彭学龙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在座师生并介绍了他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深厚学术积淀与重要影响力。

随后,彭学龙教授以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困境为切入点展开论述。他首先详细探讨了知识产权的定义、分类及其与民法的关系,强调知识产权与传统的所有权在客体上的区别,尤其是其非物质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他比较了德国与美国在知识产权概念建构上的差异:德国法学界长期排斥“知识产权”作为法定概念,而美国则通过全球化进程推动其法律实践。接下来,彭学龙教授分别讨论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模型,分析了知识产权在数字网络环境下的保护机制,特别是通过技术措施和法律手段赋予其排他性。此外,彭教授还深入剖析了商标的功能及其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中的作用,指出商标法通过区分机制维护市场秩序。最后,彭学龙教授向同学们总结了知识产权研究的复杂性,强调需从具体权利入手,逐步理解其共性。

F910E

在与谈环节,林威副教授从历史维度梳理了知识产权从封建特权向法定权利的演变过程,重申“非物质性”为其根本共性。叶文庆教授则从概念界定、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排他性法律机制三个角度分享了聆听感悟。在总结环节,贾丽萍副院长鼓励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注重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提升,学会从多学科视角理解法律制度的深层逻辑。

EB724

本次讲座内容翔实、逻辑严密,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实务前沿,为在座师生提供了理解知识产权制度建构与演变的新视角。相信同学们在此次讲座后,会对知识产权的法治实践路径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福州大学法学院青年通讯社

文案:王昱文

图片:洪圣琳

核稿:贾丽萍、黄宇杰

编辑:林思淼

责编:陈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