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5日,东南法学名家讲坛“初议《生态环境法典》(二审稿)”专题讲座在福州大学法学院23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州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蔡守秋教授担任主讲人,福州大学法学院谢宝仪副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福州大学法学院郭武教授担任与谈人,院内部分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谢宝仪副教授介绍了蔡守秋教授丰富的治学经历、卓越的学术成就及与福州大学法学院的深厚渊源。蔡守秋教授深耕于环境法学基本理论研究,此次讲座围绕《生态环境法典(二审稿)》的编纂意义与作用展开深度解读,指出这部法典是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 “灯塔”“里程碑” 与 “人类法治文化宝库”,兼具深远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

讲座中,蔡守秋教授首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切入点,强调《生态环境法典》虽非我国首部法典,却是国内首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法典;在全球范围内,它开创性地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环境法典框架,成为引领生态文明法治实践的 “灯塔”。接着,蔡守秋教授分析了法典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良法善治”的根基。《生态环境法典》是“生态文明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为所有生态环境相关行为提供全方位准则,既是生态文明制度化的载体,更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后屏障。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等理念已深入人心,编纂法典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蔡守秋教授还特别指出,法典编纂期间,法学界围绕相关理论所展开的激烈讨论既反映出法典面临的突破传统法学理论的挑战,也印证了其在法学理论上的创新性、开创性。最后,蔡守秋教授展望道:未来《生态环境法典》将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通过法典修改和法律解释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将以生态文明思想和开放包容的结构形式为世界采纳、适用。

在与谈交流环节,郭武教授围绕蔡老师的讲座提出几点心得。第一,在生态环境法治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党中央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政策性方略远远超越环境法律的概念框架,我们要学会在政治话语中寻求学术资源。第二,在环境法治进程中,如何实现政策语言的法典表达,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三,在环境法研究方面,应当为构建中国环境法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学术力量。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蔡守秋教授以其对《生态环境法典(二审稿)》的深刻生动解读加深了参会同学对我国环境法治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研究提供了参考与指引。相信通过本次讲座将激励更多的同学投身环境法学术研究中。
福州大学法学院青年通讯社
文案:黄旭婉
图片:陈慧慧
核稿:谢宝仪、陈宇
编辑:袁韵雯
责编:陈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