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五人成众护河行:福州大学实践队听民声找路径,解锁河湖公众参与 “接地气” 方案

[ 发布时间]: 2025-07-19 [ 来源]: [ 阅读次数]:

导语:

以福州市“生态福地 美丽福州”建设为背景,福州大学“码上行动,智音护河,打造‘友湖之州’”实践队以河小禹行动为主题,于6月29日至7月7日通过调研、宣讲、走访等形式,以学生身份平等对话社会公众、倾听民声,在宣讲中推动河湖治理公众参与意识提升,在调研中发现河湖公众参与存在问题,在走访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将公众的点滴建议转化为实际方案。河湖问题不仅需要“河长治理”,还需要“公众参与”,因为水质问题是技术监测问题,而水体问题是人民幸福指数问题,水体直接影响公众的生活质量。

幸福河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群众对优美水环境的向往与需求,唯有公众参与河湖治理,方能诠释“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为绿色城市建设注入新活力。

背景:

河湖治理是福州市建设“生态福地 美丽福州”的重要命题,市政府提出到2030年打造一批美丽河湖标杆。在此背景下,福州大学“码上行动,智音护河,打造‘友湖之州’”实践队依托法学院专业背景,以《环境保护法》公众参与原则为视角,开展了河湖公众参与的宣讲和调研。调研发现,河湖公众参与的困境在于缺乏便捷高效的反映渠道。为推动河湖治理从“政府治理”向“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模式转型,实践队建议打造含反映、反馈、激励于一体的“一码报、一键说”公众参与机制,通过以河段二维码为引导码,市民可在小程序上对河湖的水体问题进行更加便捷高效的反映,以此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美丽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号召。

一、小团队有大目标:

从 “发现问题” 到 “解决问题”

福州大学“码上行动,智音护河,打造‘友湖之州’”实践队是一支“小而精”的团队,5名成员分工明确,分别负责调研、宣讲、外联、记录和技术对接。在前期准备中,团队成员已经就河湖公众参与问题采访了13位市民以及4名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实践队成员正在街头采访市民

前期调研发现,现有的河湖问题反映渠道存在诸多不足:部分渠道已无法发挥作用,如河长牌二维码无法反映问题,12314不受理河污染问题,闽政通等平台找不到反映入口。现存有效渠道处理效率低,如12345属于综合平台,不仅受理河湖问题,热线接通后需二次传达至专门部门。而正因反映渠道的诸多不便,导致了居民反映河湖问题、参与河湖治理的意愿薄弱。

因此在本次三下乡实践中,实践队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围绕该问题解决展开了更加深入的调研,探索河湖公众参与 “接地气” 方案。

二、平等视角听真话:跳出 “行政视角”,把话筒递给民众

为更好地开展河湖保护宣讲,实践队走进鼓楼区司法局洪山司法所,向宣讲人员请教宣讲和普法技巧。洪山司法所所长对实践队制作的宣传小册进行了点评,并强调了互动的重要性,建议通过趣味问答、观察反应等方式引导群众主动表达心声,使宣讲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双向的交流过程。

实践队走进鼓楼区司法局洪山司法所请教宣讲技巧

实践队随后走进尚干镇洋中村村委会和长乐区胜德社区居委会宣讲。案例开场,通过情景化分析引导居民思考河湖保护问题。宣讲中设置趣味问答,如“浇菜园能用河水吗”“用完的农药瓶子能扔河边吗”,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同时,通过观察居民在宣讲中的反应,实践队及时调整宣讲内容和方式,确保信息能够被居民真正理解并接受。

实践队在尚干镇洋中村村委会开展“法治护航 共护河湖” 宣讲会

实践队在长乐区胜德社区居委会开展 “法治护航 共护河湖” 宣讲会

实践队不局限于传统的环境公众参与意识的主题宣讲,还在与社区、乡村的宣讲中,通过与居民对话,倾听居民对于“环境公众参与”的想法和顾虑。实践队以宣讲“输出”带动群众意见反馈“输入”,让居民受益的同时,也让实践队深入了解居民需求,不断打磨、润色河湖公众参与的建议方案。针对居民提出的“反映渠道太麻烦”“担心反映问题时隐私泄露”“觉得得不到及时反馈”等核心顾虑,实践队提出“河段二维码”技术方案,打造反映——反馈——激励的闭环机制。在河段设置专属二维码,居民扫码即可反映问题,无需注册登录,简化反馈流程。同时,后台实时反馈处理进度,确保居民隐私安全,提升反馈效率,增强居民参与河湖保护的积极性。对积极参与的居民给予积分奖励,激励更多的公众参与河湖保护。

实践队引导村民填写问卷并听取村民相关意见

三、汇智聚力谋实效:让建议既有温度也有力度

力度,意味着建议不仅要贴近群众需求,更要具备可行性和落地性,确保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实践队在探索河湖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的过程中,积极链接专业资源,将群众意见通过专业人士进行表达和转化,确保建议既有温度也有力度。

6月29日,实践队参观福州规划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从城市生态蓝图中寻找河湖治理的定位,了解福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整体规划和目标。

实践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福州规划馆

7月1日上午,实践队请教了福州市政协委员何明祥,得知一项建议的关键在于可行、简单。政协委员强调,任何建议都必须立足实际,确保操作性强、易于推广。

实践队成员向福州市政协委员何明祥(左)请教河湖治理建议的可行性设计

同日下午,团队走访福讯科技,探讨“河段二维码作为引导码链接小程序进行后台管理的成本、性价比和可行性”。技术人员认为,收集到的数据越多,后台响应和处理的效率就能提高,二维码作为公众扫描的入口,是扩大数据收集端的重要工具。通过二维码,公众可以轻松反馈河湖问题,后台则能收集到更多不同性质的信息。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数据收集方式,为河湖治理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支持,是性价比较高的数据收集方案。

7月1日晚上,实践队队长电话采访了上海市政总院水利院书记游孟陶,了解到二维码引导公众参与的意义在于,水质合格的水源,水体不一定合格,而只有以嗅觉等人体感官进行感知,才能反映水体问题,目前的收集端智能程度仅能反映水质问题。专家指出,公众反馈是弥补目前技术不足、限于水质警报的重要手段,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河湖健康信息。

实践队队长电话采访上海市市政总院水利院书记游孟陶

7月7日,实践队带着“为什么目前技术反映的水质问题不能代表水体合格无异味”等问题,参观福州市长乐区潭头污水处理厂。通过“污水变清水要经10道工序”的直观体验,污水处理厂向居民展示污水处理的复杂性。实践队了解到,不同区域、不同用途的水和不同部分,都只处理自己部门要求范围内的水质,所以有可能某一用途的水的水质在某一区域达标,但仍然存在水体问题,水体要由群众感官感知,水质是技术监测工具的指标达标,但可能与群众的感官体验存在偏差。

实践队现场参观长乐区潭头污水处理厂

通过链接专业资源和实地实践,实践队不仅为河湖保护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也为公众参与河湖保护搭建了有效的平台,确保建议既有温度也有力度。

四、微光成炬:“接地气”技术方案背后的“以人为本”理念

福州大学“码上行动,智音护河,打造‘友湖之州’”实践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线上线下问卷和实地采访,共收集 122 份线上问卷、40 份线下问卷,线下采访 16 位居民,线上线下访谈 8 名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涵盖水利专家、政协委员、政府工作人员、企业技术人员、高校技术人员、记者等。调研涵盖了水循环的前端和末端领域或部门。

实践队成员合照

基于这些调研成果,实践队提出了“一码报、一键听”的二维码渠道,智能时代应与智能俱进,突破传统的电话形式,以智能化手段提升公众参与的便捷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应增设河段二维码。另一方面,开发福州市统一的河湖“随手拍”小程序,反映者仅需扫一扫,无需注册登录,即可进入小程序,定位后拍照、语音描述即可完成问题反映。市民在反映后可选择关注小程序,以便日后身边无二维码时随时反映问题。

实践队设计的“一码报、一键听”的二维码渠道(本图由AI生成)

技术背后是法律,而法律背后是公众的权益。实践队采用二维码技术,正是为了促进环境公众参与的原则落地。而公众参与反映水体的本质关乎公众的环境利益,环境利益作为一种社会公共利益,由社会公众所共有,若水质合格、水体不合格,则会影响环境公共利益。因此,水质是政府技术监测问题,而水体是人民幸福指数问题,水体问题直接影响公众的生活质量。

增强环境意识,不仅是维护个人权益的需要,更是一种文明形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呼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要求,实践队证明了小团队也能通过深耕基层,为绿色城市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护河不是少数人的事,是每个人的事。”实践队队员表示,未来将持续跟进收集到的建议,用实际行动证明:河湖治理的公众参与,始于平等的倾听与务实的行动。




福州大学法学院青年通讯社

文稿:蔡琳婧

图片:王芷琳、林舒

(本文图片由实践队成员供图)

核稿:刘清生、王雨荣

编辑:林紫滢

责编:陈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