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涨海声中万国商,海丝“三宝”见真章

[ 发布时间]: 2024-02-26 [ 来源]: [ 阅读次数]:

文化传承,海丝共鸣。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寻根溯源探寻闽商文化谱系,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承扬海丝精神,1月24日至26日,福州大学法学院逐梦海丝实践队前往泉州市石狮市内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海丝文化遗址,开展“涨海声中万国商,海丝‘三宝’见真章”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寻文明根源——参观姑嫂塔

1月24日,实践队首先来到了宏伟的万寿塔。

万寿塔位于石狮市宝盖山,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明代何乔远的《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另传古有姑嫂二人,切盼飘洋过海的亲人,竟日垒石登高远眺,伤心而死,时人哀而筑塔祀之,故又有名姑嫂塔。

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姑嫂塔成为了当时海上行船出入泉州港的航标,也是闽南侨乡的标志。

走近古塔,但见二层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字,顶层外壁建有方形石龛,龛内并刻两个女像,是姑嫂两人形象。这让实践队成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姑嫂塔的历史传说,也让实践队成员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海商的思乡之愁。



品海丝精神——探访六胜塔

1月25日,在探访过万寿塔后,实践队成员们又来到了另一个海丝航标——六胜塔。

六胜塔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由僧人祖慧、宗什和施主薛公素募资建造。“六胜”之名即从印度佛教的“六胜缘”而来,“六胜缘”是阿罗汉修得“留多寿行”必须具备的条件,“六胜”即人胜、解脱胜、修习胜、福田胜、依止胜、转业胜。因建塔者祖慧、宗什修行“留多寿行”的缘故,遂为石塔取名“六胜”。

现存可见的六胜塔是由民间力量参与和支持泉州海陆交通网络而建成的基础设施,六胜塔的修筑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促进了泉州商贸的繁荣,奠定了其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基础。也是海丝精神的体现。

从形制来看,六胜塔的整体结构系浑体花岗岩石砌,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建筑,八角五层。繁复古朴的雕刻不仅让实践队成员们领悟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也让他们更深刻地感悟到海丝文化的世遗魅力。



观文化古迹——览石湖码头

最后在1月26日下午,实践队来到了这个实证了宋元泉州优良的建港条件的海港——石湖码头。

石湖码头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又称林銮渡,它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西北,在泉州湾南岸石湖港的西南侧,其选址的科学,布局的合理,让实践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古代泉州人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航海经验。

实践队沿着小路,观望着海路迢迢,潮落潮起,听着海浪诉说海上丝绸之路古往今来的故事。往昔,这里舳舻千里,如今,这里桥跨两岸。饱经沧桑的古渡口,就像一位老者,默默守望着这片热土,将千百年来的沧海桑田娓娓道来。


在本次实践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们用心感受海丝文化品味海丝精神。对于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们表示: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海丝文化中的探索精神、开放心态和包容性,已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留下深深的刻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将承载着这种文化自信和开放胸怀,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不断前行,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案:曾雨欣 韩姗珊

图片:曾雨欣

核稿:李丹红 谢武

编辑:高睿敏 周奕焱

责编:陈荟芳

【法学院青年通讯社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