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6日下午2:00,为提高实验班入库学生法律素养,培养思考精神,促进师生交流,2022级“卓越生态法治人才实验班”2023学年第三期(总第20期)读书交流会在法学院233会议室正式召开。此次读书会由鄢德奎老师主持,主题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社会结构的分量”。
读书伊始,鄢德奎老师通过举例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引出了本次读书会的主题——对“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吗”这一问题的思考,并简单介绍了《路西法效应》这本书。
紧接着,余雅楠同学先行发言。她围绕《见树又见林》一书,从树木和森林的概念及其在社会学语境下的引申义讲起,举我们在个人成长过程不同身份和社会环境带来从众心理的影响这两个例子,阐述了社会生活对身处其中的人们的影响。她认为自己读完此书后对社会学有了粗浅的认识,能够以“社会”概念这个更大的视野去审视问题,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跳出个人主义的局限。
鄢德奎老师从“个体和整体的社会关系”这一角度对余雅楠同学的发言做出了点评。他提出“要看到树所在的森林,比仅仅看到一棵树要好”,并推荐了《社会学的想力》一书,呼吁我们要超越自己现有的认知,勤于思考。他还分享了用便签记录、做读书笔记并归档以辅助记录所思所想的方法。
随后,陶冉同学从分享自己对社会学了解的原因引入,介绍了《路西法效应》一书。她先介绍“斯坦福监狱囚徒实验”,并点明“路西法效应”揭示的有关善恶和人性的三个真相。同时,她也紧扣实验的内容,从“情境力量”“角色扮演”“群体心理”三个概念讲述了自己的看法,举现在网络环境等例子,说明路西法效应在我们生活的体现。但她指出,人始终是有是有选择的,我们需要认识、改造自己,思考如何构建好的制度、环境,减少恶的释放。
对此,鄢德奎老师点评道:“标签化”的手段让实验中的“囚徒”和“狱警”越来越贴合角色。他认为,人们穿得越多元,证明社会越文明,而统一的服装会去个人化。我们要通过独立思考等方式尽力规避社会情境与生活条件对人的同一化塑造。他还推荐了《中县干部》一书,强调我们在职业发展中,要考虑职业的平台,要在恰当的年龄奔入恰当的平台。
最后发言的林辰昕同学则先提出要培养“社会学想象力”的观点,随后细致分析“为什么山东人是一个热衷于考编制的群体”背后的社会因素,点明“参与到社会系统环境中人会不自觉受环境影响”。她也通过《路西法效应》中监狱实验的例子,指出社会关系赋予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价值,使人不自觉将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向其身份靠拢,直到主动与之融合,而个人因身份不明而削弱对自身行为的辨识度,会创造作恶的潜在条件。她认为,掌握、利用好环境与人之间的客观规律,能让人生发展之路走得更远。
点评中,鄢德奎老师指出,个人身处某一领域或位置所接触到的各种要素都会影响其选择,大部分人都愿意选择“最小优化路径”。他希望我们在思考问题、看待社会现象时可以增加更多的角度、元素。
结尾讨论部分,鄢德奎老师还为我们讲述了“熵与负熵”的概念。他指出,学习就是做负熵的过程,能抵抗个体趋于混乱,而所有事物必然归于沉寂。他也谈到在特殊时期选择“特立独行”的风险大于选择“成为环境的产物”的风险,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每一件事,活在当下,过好自己的生活。
本期读书会中,实验班的同学们通过交流分享,对社会与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开阔了对事物、现象思考的新角度——社会影响角度。这有利于我们通过法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互动提升自己的法学素养,养成多元系统的思维方式。
文案:景琦
图片:裴菲菲
核稿:鄢德奎
编辑:高睿敏 周奕焱
责编:陈荟芳
【法学院青年通讯社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