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4日18:30,福州大学法学院邀请我院院讲座教授、中国台湾刑事法学会理事、中国台湾中国法制史学会理事长(会长)黄源盛老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法学路上——从法律泥水匠到法学工程师”的学术讲座,福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贾丽萍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李拥军教授等作为与谈人,学院师生通过线下与线上腾讯会议方式参与本次讲座。
黄源盛老师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开场,指出大一同学们正处在立目标、展望未来的“昨夜西风”境界,点明“德、量、才、识、略”的大学培养方向,进而指出当今的法学教育存在工具化、世俗化和职业化的现状。法学教育缺少深度的人文思索,因而缺少一股法文化向上提升的力量。他强调,法律人应具备“学养、教养、素养”三种品质与“态度、广度、深度”三个维度,明确法律学习方向与学习内容,注重法律规范背后的制度、思想与法律意识,注重事实运作中的法律。
在讲座中,黄源盛老师提出从法律知识到法学智慧的四大指标为人性论、价值观、方法论和历史观。在人性论层面,黄教授认为人的第一本性为自然秩序,强调和谐,人的第二本性为本能秩序,争抢顺位次序,法律与政治存在的意义在于规范摇摆于神性与兽性之间的人性。在价值观层面,他以同性婚姻、安乐死合法化以及堕胎存废为例,说明法学研究乃是非善恶的问题,甚至是价值抉择的问题,而价值是多元的,没有绝对权威式的对错。在方法论层面,黄老师提出学问始于方法、终于方法,最后超越方法。要坚持正义这一核心价值,分析法律的忠诚性与批判性,实现法内在的正义与法超越的正义。在历史观层面,他提出“法律三度论”,即从现实世界、根源世界、意义世界探求法律的事实度、空间度与时间度,实现“脉络化——去脉络化——再脉络化”的研究方法。此外,黄源盛教授从“求学三境”“法律人生命的自转与公转”角度,鼓励大一法律人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再到知其所应然,实现从法律泥水匠到法学工程师的转变,成为充满法律智慧、欢喜自在的法律人。
与谈环节,吉林大学李拥军教授指出,将视野局限在法释义学之内,思想也将受限。“法之理在法外”,法律的逻辑与运行需要在实践中探寻,法律的生命力体现在对日常逻辑的尊重与规则的遵守中。其认为黄源盛老师作为文化法理学代表人,对于法文化的研究与法制史的分析,集法律、制度、实践与一体,打通了传统与现代的隔阂;鼓励同学们注重业务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即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提高道德水平。华侨大学王方玉教授提出,黄源盛老师对法学的分析充满禅意与智慧。一方面将专业知识作为源头活水,勉励各位端正职业态度;另一方面在法学中融入佛家思维,给予诸多人生启示。中国政法大学姜晓敏教授指出,避免法学教育沦为工具,重点在于提升法理、法史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使法学教育不只是培育匠人,而是达到“君子不器”的境界。
互动环节,黄源盛老师就“台湾地区调解息讼制度”以及“如何把握何谓善”等问题展开讨论,深入挖掘法学之道。同时通过《中国法史导论》赠书,勉励同学们把握学问的主轴线与人生的主轴线,朝自在的法律人方向努力。
本次讲座,黄源盛老师以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证佐例和富有温度的生动诠释,阐释了如何做一个拥有法学智慧的法律人,不仅促进同学们知识的增量,而且给予诸多的人生启迪。
文案:方雪昀
图片:戴瑛素 余雅楠
编辑:景琦 熊婉迪
核稿:黄佳源 鄢德奎
责编:陈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