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宋华琳 法律人的情怀与技艺
2022年11月16日晚上,福州大学法学院邀请南开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宋华琳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法律人的情怀与技艺”的学术讲座,福州大学法学院黄辉教授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学院师生通过线上参与本次讲座。




宋华琳教授从两部分对本次讲座进行讲解。在第一部分宋华琳教授从家国情怀、法律与公告生活以及全球视野三个方面阐述法律人的情怀。
宋教授在谈到家国情怀时引用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强调的,“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举出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劳动关系确认、数字政务平台、人工智能在行政治理中的作用等等例子告诉法学生们要“知其然”:要观察真实世界、整理制度脉络、分析实际问题、把握法律争点;要具有跨学科的视野和现实主义的关怀;要对特定领域的制度演进、组织架构、利益分布、法律程序和现实问题有所把握;要以经验、证据和现实为基础,按照社会科学研究的准则,通过田野调查、访谈、个案分析、数据统计、文献整理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全面掌握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在法律与公共生活部分,宋教授通过对现下疫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在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裁量正义”、“入户消杀”、“常态化核酸检测”“‘行程码’摘星”四个方面引出对公法与公共生活的思考。他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要信法为真,关注合法性,关注细节中的魔鬼,关注生活中法律。

在本节的最后宋教授还对疫情防控“二十条”作了法理解读。在全球视野的部分,宋教授要求法学生以比较的视野进行研究。首先正确认识外国法与比较法的关系,不能轻言比较,对外国法进行客观详实的整理,包括对学说的整理,对判例的整理。然后是讨论比较法研究的姿态,其理想姿态应当是注重学术研究的平衡感,在运用外文资料的前提下,理解外国法的学说脉络,理解期间蕴涵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理解期间考量的因素,继而结合中国实际,实现“创造性转化”。

第二部分,宋教授对法律人应当具备的三种技艺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是阅读和搜集文献的技艺。在写作时,阅读文献非常重要,宋教授建议阅读文献的范围要比写作和研究的范围略宽,了解研究现状,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到“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在检索方略上,宋教授提出两种方式:“顺藤摸瓜式”和“覆盖式检索”。对于检索搜集而来的学术文献的价值如何衡量,应当从形式标准和实质标准两方面衡量。
其次是法释义学的技艺。谈到了法释义学的旨趣、概念以及适用,教授认为法释义学所运用的素材有法学学说、立法史、判例,也可以引用法学判决,引用时应当言简意赅。
最后是法律写作的技艺。宋教授就如何写好一篇法律论文进行详细的讲述,从形成论文提纲、篇章结构、引言、列大小标题、文献综述到结语,事无巨细,通篇谋划。写作时应注意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论证,在论证时应当厘定核心概念,然后进行递进式论证,论证宜先己知,后未知。而论证的内容也应避免“小马拉大牛”、防止宏大空泛之论,聚焦主题主线,不论述不相关的内容,不去空谈意义和价值。行文应具体、准确、客观、清晰简洁,忌罗列。
本次讲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宋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时下现状的把握,让听众们对法律人应当有的情怀理解更深,同时对宋教授讲授的法律人的技艺掌握的更多。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同学们对本次讲座高度评价。
核稿:黄佳源 鄢德奎
编辑:王喆 金美玲
责编:陈荟芳
法学院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