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莹
临近开学,福州大学法学院2024级研究生沈敏聪早早做好了返校准备。在他的行李箱中,一本实践笔记记录着这个暑假的满满收获:参与调解纠纷13次,出具多份法律意见书,参与集中法治宣传6次,解答群众咨询8人次,独立为乡镇干部讲授法治课1次……
近期,福建省司法厅启动为期一个月的“法小穗”校地共建送法下乡志愿服务活动,来自清华大学、福州大学等8所共建签约高校的法科生组成多支志愿服务队,奔赴三明永安市、尤溪县和沙县各个乡镇,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立法调研等法律志愿服务活动。
“‘法小穗’取自‘法相随’的谐音,寓意‘随法下乡、携法扶农’。”福建省司法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厅直机关党委书记高林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这些青年法律学子深入基层,发挥专业特长,实现法律服务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
生长:双向“点单”
今年6月23日,清华大学法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林颖比其他队员提前抵达了尤溪县司法局驻点——她早早就接到了当地的“需求订单”:协助参与尤溪县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
为优化法治资源配置,福建省司法厅指导尤溪县完善“法治需求清单+人才志愿清单”双向衔接机制,实现基层法治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精准对接。
“县委依法治县办负责收集全县各乡镇‘148’法治服务站及政法系统的法律服务需求,形成一份法治需求清单,及时反馈给各所合作高校。”尤溪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悌森介绍说,各高校则结合学生专业、兴趣、能力及实习时间,制定法治人才志愿清单,按需输送法治人才,实现法治乡村建设与法治人才培养的双向赋能。
一个多月以来,林颖依托扎实的法学专业功底,以第三方视角参与全县行政复议案件的案件梳理、证据核查等辅助工作,并为其中的7件复杂复议案件提供8条专业法律意见。
“这段经历是一堂生动的法治实践课,让我得以在法治政府建设的最前沿锤炼专业能力。”林颖说。
近3年来,福建省司法厅以“培育一支队伍、构建一套体系、创新一个模式”为目标,联合清华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8所高校,组织2000多名师生入驻三明市村级服务站,通过“日常服务+专项攻坚”立体服务模式,累计为偏远乡村提供上万小时的法律志愿服务。
(节选)
法治日报: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50917/Articel01003GN.htm
新华网:https://www.news.cn/legal/20250917/d1764b421cfe4ea88793eaa89a4c8ac8/c.html
云南网:https://fazhi.yunnan.cn/system/2025/09/17/0336482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