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学习强国(2025-07-15):行见八闽 | 福州大学:追寻红色法治足迹 传承革命法治精神

[ 发布时间]: 2025-07-15 [ 来源]: [ 阅读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赓续红色法治血脉,福州大学法学院“筑法治高地,护廉洁清风,守平安福地”实践队联合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于2025年7月7日至11日赴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先后走访了古田会议旧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和上杭县法院,调研红色法治在当代的生动实践。

初心奠基:从古田会议启航的红色法治之路

古田会议旧址的参观拉开了本次红色法治探寻的序幕。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全体成员在毛主席纪念园整齐列队,怀着崇敬的心情向毛泽东同志雕像深深鞠躬。随后,踏入了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客家院落。“古田会议确立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纪律规范,将革命军队纳入法治轨道,这正是早期红色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讲解员娓娓道来,令实践队员们深受触动。庭院中,红军战士烤火留下的痕迹依然可辨,实践队员站在院落中央,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随后,实践队前往共和国红色法源展览馆。昏暗灯光下,一件件珍贵文物、一页页泛黄档案诉说着共和国法治的艰辛起步。从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颁布,到司法机构设置、诉讼程序规范,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规实施,苏区法治体系在战火中逐步建立、发展、成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理念,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已初现雏形,映照出早期共产党人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信念。

20250715.jpg

实践队参观共和国红色法源展览馆

理论淬炼:群众路线中的法治智慧回响

在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实践队员通过丰富的馆藏了解了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毛泽东同志深入才溪基层、走村入户的调研实践。他与群众同吃糙米饭、同住土坯房,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多次召开调查会,耐心倾听群众心声,系统总结出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宝贵经验。这一理念不仅指导革命实践,也为法治建设提供了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20250715.jpg

实践队参观才溪乡调查纪念馆

在苏维埃政府旧址,古朴的客家建筑内,简朴的木桌木椅和斑驳墙面上的标语静静诉说着苏区干部依靠群众支持推进法治建设的场景。土地分配、纠纷调解、制定规章……这些制度的背后,是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把握。列宁堂内复原的理论学习场景,重现了干部群众共同研讨法治建设的历史画面,这里曾是法规制定的“思想摇篮”。光荣亭上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匾额,既表彰了才溪人民的革命贡献,更见证了群众对苏维埃法治的衷心拥护。

实践拓新:红色精神在基层治理中的时代回响

“一村(居)一法官”制度的实施,是红色资源与基层治理融合发展的鲜活案例。在上杭县法院,实践队与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交流,深入了解这一制度如何将司法力量精准嵌入村(居)治理体系。法官定点驻村、定期坐诊、巡回办案,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提升基层法治意识。

20250715.jpg

实践队赴上杭法院开展“村居法官”工作座谈会

实践队还了解到,当地依托红色资源打造了多个特色法治品牌,如古田法庭片区借助“党建+解纷”与辖区“七所八站”党建共建优势,创设“星火”调解室,邀请老党员、老战士担任顾问,传承苏区“群众调解”传统;在畲族聚居区设立“山哈”调解室,用畲语讲红色法治故事、解民俗纠纷,让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司法温度等。


“一村(居)一法官”制度成功推动了“枫桥经验”的本地化发展,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成为常态,收获群众广泛好评,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坚实的力量。

本次红色法治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史料研读、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追溯了共和国法治建设的红色源头,见证了红色法治精神在当代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这段探寻与思考之旅,不仅让青年学子深刻感悟到革命先辈的法治智慧与担当,更激励着他们将红色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的法治建设征程中续写红色法治故事。


学习强国:https://www.xuexi.cn/local/normalTemplate.html?itemId=2427016440697222242